背景:
阅读新闻

[资讯]发展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日期:2009-12-23] 来源:世斻商旅  作者: [字体: ]

  当前,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局势仍然扑朔迷离、动荡不定,国内保增长、安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的任务步入攻艰时刻。在国内外广为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温总理主持召开以发展旅游业为专题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表明发展旅游业已经从行业的、部门的、经济的层面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意见》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现代旅游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

  《意见》开宗明义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这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旅游业连续两年滑坡,中国旅游业沉着应对国际入境旅游下滑,奋力拼搏争得国内旅游逆势上扬、出境旅游平稳运行,全年旅游总收入有望继续以两位数增长,高出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幅度,再次显示了旅游消费的丰厚潜力和旅游产业的强劲活力。

  旅游产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完善社会结构的促进产业。国内旅游是城乡居民最大规模的非谋生性的流动,城镇居民在旅游中深入异地他乡,农村居民在旅游中游览城市。城乡之间的双向旅游带动了资金、信息、物产和文化的互动。乡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旅游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劳动力就地择业,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几十亿游人在中国大地上东西、南北之间的欢乐流动对促进地区交流、民族情谊与和谐共处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多少个亿的货币收入的作用。

  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战略性支撑业态。旅游消费以物质服务为依托,但文化消费、文明享受和精神愉悦是核心。不仅文化渗透到客运、住宿、饮食、购物、观光、休闲、康体等的各个服务环节,而且旅游创意、演艺、宣传、媒体与教育培训等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激发了文化消费需求,游客群体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特别在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外来游客构成了文化消费市场的主体。

  当代文明社会已公认休闲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休闲权与生存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医疗权共同构成人权的组成部分。保障国民的休闲权已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发展旅游是国民享受休闲权的重要方式。1980年《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旅游是人的一种积极休息,这种娱乐方式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现代旅游是对人类与娱乐基本权利的承认。进一步普及大众旅游是提升民生、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的有效方式。

  旅游是国际间民间交流的重要渠道。出入境旅游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经济效益是有形的,但依托旅游活动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与友谊,这层更深邃的作用是无形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国家民众之间的直接交往有时能起到官方外交所达不到的作用。越来越多西方游客的中国之旅,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使他们更了解中国,有利于消除隔阂、误解与偏见。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开阔了眼界,同时也让外国直接从中国游客身上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旅游是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塑造中国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抓手。

  通过一国两制,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与全体中国人民的神圣目标。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关键是两岸四地人民之间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各自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两岸四地民众的双向旅游在耳闻目睹、直观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十年多的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内地与港澳的民众旅游是抵御外来风险、促进共同繁荣、增进民众互相信任的有效途径。海峡两岸之间的双向旅游已经、并将继续在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隔阂与疏远,增进骨肉同胞之间的理解与情谊方面发挥作用,为两岸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二、现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传统的产业经济学中,旅游业历来被划入生活性服务业之列。在我国政府的文件中,改革开放之前旅游业一直作为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事业对待。1991年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把旅游业列为产业199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旅游业定位在第三产业之内。此后,在历届政府工作报告和有关文件中,旅游业一直作为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的一部分。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时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之后,旅游业与电子信息、汽车一起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旅游业列入生活性服务业2007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首次把旅游业列为尤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之列。

  《意见》首次确定,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确定了现代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定位。这是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再认识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

  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界对支柱产业的界定尚无共同的标准。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曾在《中国支柱产业振兴方略》一书中提出考察支柱产业的九项量化指标:一、产业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二、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三、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就业人员大量增加;四、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五、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六、与国际同行业比较,技术比较成熟;七、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大体在1.5左右;八、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

  这九条指标是根据工业部门的产业提出的,不完全适用于服务业。但参考这些指标,依然可以认定旅游业完全有条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旅游业特别具有综合性强、融合度高、服务面广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有条件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群,其产业链延伸到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中的众多行业和部门。按照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的研究报告,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个方面:居民消费支出、商务支出、政府支出、资本投资、出口贸易、税收和折旧等。该机构1998年发布的关于《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专项报告就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旅游经济职位占全国就业的 8.5%,该机构建议中国使旅游业成为战略性的经济及就业优先部门

  现代旅游业由于其地域延伸、规模扩张和产品深化,与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行业和部门,由于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已衍生出某些相对独立的分支行业,如由乡村观光、休闲、园艺、花卉、绿色食品等方面组成的旅游农业,由高校、中等职校和培训机构组成的旅游教育业,由媒体、创意、策划、咨询、宣传、广告、演艺和科研等方面组成的旅游文化业等。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一方面提供观光、度假、探险和康体健身等休闲娱乐性产品,通常被认定为生活性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扩展到事务、商务、会议、展览、人才培训和企业推广等服务性产品,具有生产性服务的功能。旅行社参与事务、商务与会展等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可以有效提升公务效率、商业效益和节约人力财力支出;工业旅游既有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增智、娱乐等生活性服务的功能,又有为工矿企业宣传企业形象、培育企业品牌、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生产性服务的功能。生活性服务与生产性服务的结合,开辟了旅游需求不断扩大、延伸之路,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现代旅游业在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当代各种社会资源(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康体、节事、现代科技工程等),依托整个现代城乡环境,依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创造,不断地扩大旅游产品的数量与类型。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是十分脆弱或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基本上是有限的或不可再造的。社会旅游资源以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军事成果为旅游吸引物,其核心是人,即人的生活、人的风情、人的精神、人的创造,因而可以不断创造、永无穷尽,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现代旅游业在依托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培育和优化。旅游开发得当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较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较少。坚持开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推广绿色经营,提倡绿色消费,建立绿色旅游管理体制,推广低碳旅游方式,建设低碳型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政府、业界与社会的共同使命

  国务院从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意见》从这种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出发,打破了就旅游谈旅游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的事的狭隘门户观念,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地域障碍、部门障碍与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各行各业根据自身职能支持旅游、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旅游的局面,形成各有关行业、部门同心协力办旅游的良好局面,真正发挥战略性产业的综合优势和全面功能,从而实现《意见》提出的宏伟目标。

  《意见》提出,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 12%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目前我国旅游业规模、质量、效益的现状,实现这一目标并不轻而易举。仅以规模而言,按现行统计口径,2008年旅游总收入 1.16万亿元,相当于同年全国GDP30.07万亿元的3.9%,相当于同年服务业增加值12.05亿元的9.7%;国内旅游17.12亿人次、人均出游1.3次,国内旅游收入8749亿元,相当于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的7.8%。再以质量与效益而言,发展方式粗放、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有待全行业的持久努力,有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合力拼搏,有待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行国民休闲纲领,调动全民参加旅游的积极性。

  战略性产业的定位,对中国旅游界,是厚望与重托,更是责任与使命。让我们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开拓精神和豁达心态,去迎接中国旅游业新的春天吧!

在线客服

搜索您想要的特价机票(输入目的地): 标题内容输入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SHO1 | 阅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机票直通车
在线支付
热门评论